网络言论不当可能面临民事、行政及刑事三重法律责任,具体处罚需根据言论性质、危害程度综合判定:民事责任。侵权责任:发布侮辱、诽谤等言论侵害他人名誉权、隐私权的,需承担赔礼道歉、消除影响、恢复名誉等责任。若造成精神损害,还需支付赔偿金。例如离婚后违反协议在社交平台诋毁前任,法院判决赔偿5万元并删除内容。

网络言论不当怎么处罚

违约赔偿:若双方事先约定(如离婚协议)禁止发布相关言论,违约方需按协议赔偿。

行政处罚

扰乱公共秩序:散布谣言或虚假险情、疫情信息,可处5-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。

侮辱诽谤他人: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的,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处5-10日拘留并可罚款。

刑事责任

侮辱罪/诽谤罪:通过信息网络公然侮辱或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。

寻衅滋事罪:辱骂、恐吓他人或编造虚假信息起哄闹事,破坏社会秩序的,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;造成严重混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
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:编造虚假险情、疫情等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;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-7年有期徒刑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
鲁ICP备20022701号-10